《人鼠之间》是美国作家约翰·斯坦贝克创作的一部中篇小说,初版于1937年,正处于美国经济大萧条时期,这是一个经济危机深重的阶段,许多人失去了土地和生计,被迫成为流动的农业工人,辗转各地寻找临时工作。
作者简介
约翰·斯坦贝克(1902年2月27日 - 1968年12月20日),美国20世纪著名作家,出生于加州萨利纳斯,斯坦福大学辍学生。斯坦贝克的作品深刻描绘美国社会底层生活,尤其以《人鼠之间》(1937)和《愤怒的葡萄》(1939)闻名,后者赢得普利策奖并被改编成电影。斯坦贝克关注社会正义与人性,代表作还包括《伊甸之东》和《月亮下去了》。1962年,因其深刻现实主义及叙事艺术荣获诺贝尔文学奖。
内容简介
《人鼠之间》主要讲述的是两个流动农业工人,乔治和伦尼的故事。乔治是个机智而实际的人,而伦尼则是一个身体强壮但智力有限的成年人。尽管性格迥异,两人却形成了紧密的友谊。乔治带着伦尼到处打零工糊口。伦尼单纯善良,可常常闯下大祸。伦尼每次闯祸,乔治就必须带着他逃亡,永无休止地流浪。他们梦想着有一天能攒够钱买一小块土地,过上安定的生活。然而,身患智障的伦尼因为无法控制自己的力量,这使得他们的梦想一次次遭受打击。最终,伦尼意外杀死农场主的儿媳,导致乔治为了保护他免遭更悲惨的命运,亲手结束了伦尼的生命,两人的梦想也随之破灭。
主题思想
“人的孤独”是人类一个古老而永恒的主题,更是现代派作家所着力渲染的主题。在作品中,人的最佳设计就是自己拥有“一所小房子,几亩地,一头牛,几口猪”,还有“一大片菜园,一窝兔子,几只鸡”。这是莱尼和乔治的梦想,也是所有流动工人的梦想。他们没有土地,没有家园,没有一点属于他们自己的东西,只能到处流浪,靠出卖苦力,以换取一点延续生命的微薄钱物,这就是他们的整个人生。因此他们期待着有朝一日能有自己的一小块土地,在上面安排自己的生活。这梦想在莱尼身上被抒写得淋漓尽致。因为莱尼弱智鲁钝,土地梦在他看来就是明天,就是可以实现的真实可见的未来生活图景。他时常恳求乔治一遍一遍地叨念着他们的土地梦,这样就象乐曲中的重句,使得愿望的强烈之感跃然纸上。但莱尼的死倾刻使希望成为泡影,计划化为乌有,“人”的最佳设计彻底落空。他们面临的将是孤独、悲愁、无归宿。这是美国流动工人的悲惨命运的写照,也是人类生存命运的寓言性的概括。
写作特色
- **形式多变的语言动作**:富有戏剧性的语言与一般情况下的人物语言具有很大的差别,其中在戏剧性的语言中最典型的特征就是具有动作性,这种动作性的实现就是通过人物在进行语言交流中而折射出来的人物的内心情感与思想意识等,并从中能让人感知到说话者具有怎样的性格特点。
- **鲜明的戏剧矛盾写作模式**:在小说《人鼠之间》中就把这两种戏剧冲突展现得淋漓尽致,并推动着小说中人物与事件的发展,从而展现人物在精神领域的思想认识,更深刻地揭露出社会中存在的现实问题。
- **集中的戏剧情境写作技巧**:在剧本小说中,戏剧情境的基本要素主要由环境、事件过程和人物关系构成,环境作为剧本中的主体背景,是戏剧矛盾和人物活动开展的主要场所,因为环境以及人物的不同,人物进行的活动和行为也会不同。事件则是促使人物活动进行的保证,主要担负其矛盾的发生。
《人鼠之间》这部作品以其深刻的现实主义和对人性的洞察,展现了美国大萧条时期底层劳动者的悲惨命运和他们对梦想的执着追求,是一部具有重要文学价值和社会意义的经典之作。
-
喜欢(10)
-
不喜欢(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