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
米兰・昆德拉(Milan Kundera, 1929- ),享誉世界的小说家、文学评论家。
1929年出生于捷克斯洛伐克布尔诺,1975年起定居于法国。著有小说《玩笑》《生活在别处》《告别圆舞曲》《笑忘录》《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不朽》《慢》《身份》《无知》《庆祝无意义》、短篇小说集《好笑的爱》、随笔集《小说的艺术》《被背叛的遗嘱》《帷幕》《相遇》、戏剧《雅克和他的主人》等总共十六部作品。1973年获美第奇外国小说奖,1985年获耶路撒冷文学奖,2001年获法兰西学院文学大奖,2020年获卡夫卡国际文学奖。
内容简介
1.《玩笑》:米兰·昆德拉首部长篇小说,出版于1976年,始于玩笑、终于泻药的人生闹剧,其改编的同名电影被誉为捷克新浪潮运动的代表作。青年学生路德维克因为在寄给朋友的明信片上写了几句玩笑话而被开除出党,并被下放到矿井做苦役。十五年后,获得自由的路德维克重回故地……
2.《好笑的爱》:米兰·昆德拉唯一的短篇小说集,被誉为“昆德拉的整个小说创作的出发点”。该书以冒渎不恭的轻佻手法,提出对生命本质最沉痛的质疑。
3.《生活在别处》:米兰·昆德拉第2部长篇小说,完稿于1969年,曾获法国文坛标志性奖项“美第奇”奖。书名取自诗人兰波的一句名言,作家以此为主人公雅罗米尔的成长信条,构筑了一部关于青春与梦想的史诗。
4.《告别圆舞曲》:米兰·昆德拉第3部长篇小说,于1969-1970年间在波希米亚完成,荣获意大利最佳外国文学奖,是作家流亡前的最后一部小说,曾被译作《为了告别的聚会》,小说以苏联入侵布拉格为政治背景,通过出轨的小号手、美国商人、医生、疗养院护士和获释囚徒等8个人物反复曲折的故事,演奏了一场黑色爱情游戏变奏曲,对人类生存价值发出了终极追问。
5.《笑忘录》:米兰·昆德拉第4部长篇小说,1979年在法国出版,也是作家去国离乡之后的首部长篇大作,堪称创作生涯的关键转型之作,小说中融入了随笔、寓言体裁多种实验写法,昆德拉从自身的境遇出发,书写了那些试图抵抗遗忘、固执地保留记忆的人。小说中文译本曾获鲁迅文学奖文学翻译奖。
6.《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米兰·昆德拉第5部长篇小说,出版于1984年,也是20世纪最伟大的小说之一,小说依托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捷克斯洛伐克的历史剧变,以托马斯与特蕾莎偶然而宿命般的爱情为主线,不仅书写了个人命运在大的境遇变迁中的沉浮、个人在变革时刻的选择,更是一部层次丰富、意象繁复的哲理小说,在轻与重、灵与肉的相对论中,不停追问生命的价值抉择。
7.《不朽》:米兰·昆德拉第6部长篇小说,出版于1990年,也是其最后一部用捷克语写成的小说,作为音乐式小说艺术的典范之作,作家穷尽属于“自己的某种形式的所有可能性”,交替讲述了三个故事,联结出一个个关于不朽与死亡、浪漫与放荡、救赎与成长等命题。
8.《慢》:米兰·昆德拉第7部长篇小说,出版于1995年,法国读书界称之为“遗忘三部曲”之一,是作家正式移民法国后用法文创作的第一部小说,也是一部关注现代人心灵生活的“慢”小说,通篇“没有一句正经话”,思考在一个追求速度的时代,人们该如何寻回慢的艺术。
9.《身份》:米兰·昆德拉第8部长篇小说,出版于1998年,法国读书界称之为“遗忘三部曲”之二,作家围绕“身份”问题展开了一系列讨论,探讨了陌生的自我的问题,沿着自我疑虑的途径,小心翼翼地抵达意识的深处,进行自我观察与诘问。
10.《无知》:米兰·昆德拉第9部长篇小说,出版于2000年,法国读书界称之为“遗忘三部曲”之三,述说流亡西方的捷克人回乡寻根,却在现实巨大的落差中经历迷惘、失望及寻找自我的过程,这是一个尤利西斯的故事,也是昆德拉精神上最彻底的异乡之书。
11.《雅克和他的主人》:米兰·昆德拉的戏剧代表作,剧本完成于1971年,先后在捷克斯洛伐克、法国、美国和澳大利亚等地搬上舞台,改编自法国启蒙思想家狄德罗的小说《宿命论者雅克和他的主人》,被公认为当代戏剧杰作之一,一切都被质疑,一切都是游戏,一切都是消遣。
12.《小说的艺术》:米兰·昆德拉对小说艺术思考的总结,了解其小说创作理念的最佳入门书籍,从福楼拜、卡夫卡、普鲁斯特到乔伊斯,米兰·昆德拉用七堂小说公开课,描绘了小说的一路变迁以及为人类带来的精神慰藉,道出小说的幽默精神。
13.《被背叛的遗嘱》:延续《小说的艺术》里的思考,聚焦卡夫卡的遗嘱公案,昆德拉整理了他所继承的文学遗产,开列出一份弥足珍贵的文学清单:卡夫卡、穆齐尔、布洛赫……
14.《帷幕》:塞万提斯派堂吉诃德游走世界,从此撕开由传奇、预先阐释织成的掩盖现实本质的“帷幕”……作为昆德拉的第三部文学随笔,作家以更自由的笔触探索与历史和生活现实交混的小说艺术世界,对小说、文学乃至艺术的诸多观念进行正名。
15.《相遇》:米兰·昆德拉第四本文学随笔集,作家一如既往“出入于艺术之境”,在书中回忆了与弗朗西斯·培根、富恩特斯、勋伯格、阿纳托尔·法朗士等人的“相遇”,既是美学的“相遇”,也是几个时代的“相遇”、更是作者与其旧主题和旧爱的“相遇”。
-
喜欢(10)
-
不喜欢(2)